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实际也是解决信息的流通效率,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。所以,我们要选择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,而这些信息对于产业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又会有很大作用的场景。3. 连接价值其实所有软件系统的功能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处理,二是连接。处理就是利用了计算机相对于人脑强大的计算能力,提升效率。但是软件经常还承担另外一部分作用,就是连接。一般来说,连接的价值大于处理的价值,类似于互联网与单片机的差别,连接一般包含内部连接以及外部连接,内部连接主要是组织内部各个角色内部的协同,信息传递。 外部连接就是内部角色与公司外部对象直接的连接与协同。外部连接价值大于内部连接价值,因为内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严重,其交流成本会更高。基于这个概念,角色协同越多的场景越需要软件来管理。Slack、钉钉、企业微信、飞书都定位于企业内部协同,最近企业微信的突破,也是通过建立与微信外部客户资源的连接彻底打开了局面,从而让工具有了更高的价值。传统的 ERP、HR、 Finance 相关软件一般集中在内部角色以及业务的协同,但是在产业互联网爆发的今天,笔者发现很多产业,特别是批发行业这样带有明显上下游的场景,上下游的协同以及聚集效应非常强。 用软件切入中间层,借助中间层对数据的分享连接上下游,从而促成最终的双边交易市场,是一个未来非常大的趋势。 笔者预测,再有两年左右的时间,随着行业 SaaS 在其市场的市占率的增加,形成一定的密度之后,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互联网企业从 SaaS 切入上下游的双边交易市场,从而彻底的改变整个行业,这个机会是巨大的,也是未来十年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机会所在。4. 赛道的垄断系数如果一个赛道很大,但最后是一个分布式的赛道,每个玩家吃一点,最终能够成就一个大公司的可能性很小。从终局角度,一般来说大多数 B 端 SaaS 公司都是分布式的市场属性。君不见通用 HR、CRM 等领域,你方唱罢我上场,市场是相当分布化的。为什么 C 端消费互联网市场比较容易形成垄断局面,但是 B 端 SaaS 市场大多数是分布式的市场呢? 一个赛道的天生市场垄断系数主要看如下几个方面:
(1)产品的销售周期以及实施培训周期
一般来说 C 端产品通过口碑裂变就可以获取用户,B 端的产品基于客户大小,动辄几个月的打单周期;C 端产品基本没有实施培训周期,B 端产品动辄几周,或者几个月的实施培训周期。 所以 C 端产品一旦定位准确,完成 PMF,达到一定的传播系数,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占领市场,结束战斗。 B 端产品获客、实施、培训周期较长,即使定位正确,产品推出,因为占领市场所需的时间太长,一定会留下大量的空间给到竞争对手去占领其它的空白市场。这也是为什么 B 端产品更多是分布式的市场,但是 C 端产品更多是垄断性市场的原因之一。
(2)产品的网络效应
通常,对于网络效应的简单理解是用户越多产品越好用,比如微信、滴滴,网络效应可以使产品形成很高的竞争壁垒,让后来者基本没有什么机会,只能去切更细分的领域。 B 端产品是单边市场,产品的网络效应比较弱,在 B 端场景里,客户量越大,产品越好用的场景是比较少的。 B 端产品的网络效应需要通过 SaaS 工具连接上游或者下游,形成双边交易市场之后, 双边交易市场本身就有网络效应的,从而形成 SaaS 产品的网络效应。
(3)产品的裂变效应
产品在使用过程中,是否会产生快速裂变也是是否可以形成垄断很重要的因素。C 端产品一般通过有趣,好玩,炫耀,激励等点来促成裂变。 在 B 端产品中,这样的点自然是很难的,因为大多数 B 端场景,决策者和产品使用者是分离的,产品购买的决策流程都相对比较复杂,通过产品使用的传播触及决策层实现成交很难。Slack、ZOOM 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过,也是因为场景有其特殊性,但是一般的 B 端场景很难复制这种路径。在某些产业互联网的场景中,类似菜小秘针对的生鲜批发市场这样的场景,有如下几个特点导致了产品裂变能力非常强:
① 水平方向,客户非常聚集,基本上是零距离,而且客户和客户之间基本都认识,产品做好很容易形成口碑裂变。
② 开放式的经营环境,基本上邻居在使用什么工具是非常开放,客户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广告以及传播的过程,甚至会激发潜在客户的攀比心理完成销售。